高考语文知识

时间:2022-02-16 16:00:04 高考语文 我要投稿

高考语文知识

高考语文知识1

  复习要点:

高考语文知识

  ①落实高中必背篇目的背诵和默写。

  ②收集常见名句,适度扩大积累范围。

  复习措施:

  ①挖空填写,做到篇篇落实。

  ②挑选重要名句,做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③收集常错句子,反复练习。

  ④利用早读、周五下午的.自习课,强化练习。

  要求背诵的诗文,要不折不扣背诵。对有些“名句名篇”,不仅要熟练背诵,而且要准确默写。

高考语文知识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缄默(jiān) 眼睑(jiǎn) 抓挠(náo) 称体裁衣(chēng)

  B.跃进(yuè) 咀嚼(jiáo) 口供(gòng) 牵强附会(qiǎng)

  C.奇数(qí) 鸟瞰(kàn) 拗断(ǎo) 露出马脚(lòu)

  D.窥探(kuī) 愤懑(mèn) 参与(yù) 冉冉升起(rán)

  2.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摞起(luò) 谬论(miù) 泥淖(zhào) 一笔抹杀(mǒ)

  B.嫩芽(nèu) 怯懦(nuò) 媲美(pì) 披荆斩棘(jì)

  C.鏖战(ào) 里弄(nòng) 粗糙(cāo) 挑拨离间(tiǎo)

  D.饮马(yìn) 河畔(pàn) 奇葩(pā) 车载斗量(zài)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接洽(qià) 应付(yìng) 慑服(niè) 殒身不恤(yǔn)

  B.惬意(xiá) 娇娆(ráo) 憔悴(cuì) 忍俊不禁(jīn)

  C.啜泣(chuō) 拾掇(duō) 飘泊(piāo) 勾心斗角(gōu)

  D.拘泥(nì) 折腾(zhē) 津贴(tiē) 分崩离析(bēng)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针砭(biān) 挑剔(tī) 霎时(shà) 称孤道寡(chēng)

  B.芜杂(wú) 欺侮(wǔ) 伫立(zhù) 锃光瓦亮(zèng)

  C.筵席(yán) 解术(xiè) 恫吓(dòng) 大吹大擂(léi)

  D.百舸(gě) 脊梁(jí) 从容(cōng) 煞费苦心(shà)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翘着(qiáo) 毗邻(pí) 拯救(zhěng) 危如累卵(léi)

  B.咯血(kǎ) 遐迩(ěr) 逮捕(dài) 为虎作伥(chāng)

  C.惆怅(chóu) 桔梗(jié) 卓越(zhuó) 苦心孤诣(yì)

  D.勾当(gòu) 抽搐(chù) 穴位(xué) 悲天悯人(mǐn)

  6.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安祥 必竟 出奇制胜 两全齐美

  B.诛连 销脏 暗然失色 仗义直言

  C.箴言 震撼 提纲挈领 适得其反

  D.祈盼 缄默 欢渡春节 气指颐使

  7.下列四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出言不逊 以飨读者 屈意逢迎 改斜归正

  B.甘之如饴 呕心沥血 良辰美景 功亏一匮

  C.沁人心脾 锲而不舍 目不暇接 煞有介事

  D.鞭辟入里 蜂拥而至 独挡一面 色厉内荏

  8.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斑驳 恬静 荟萃一堂 刻不容缓

  B.姆指 峻工 器宇轩昂 不负重望

  C.濒临 牟取 金碧辉煌 严惩不贷

  D.重迭 赈济 源远流长 理屈词穷

  9.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手饰 木讷 事过境迁 兢兢业业

  B.编纂 卷宗 出类拔粹 味同嚼腊

  C.气慨 糟蹋 过犹不及 首屈一指

  D.矜持 粗旷 风雨飘摇 并行不背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惦量 销毁 精神涣散 莫衷一是

  B.慰藉 肆业 打报不平 变本加厉

  C.题纲 诨厚 真知卓见 永葆青春

  D.玷污 邦交 三番五次 望风披靡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含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矫健 暇想 不假思索 不胫而走

  B.陷井 商榷 誓不两立 卷帙浩繁

  C.湛蓝 斑烂 群英汇萃 安营扎塞

  D.忸怩 诙谐 一蹋糊涂 鸿篇巨制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提名 金榜题名 代劳 以逸待劳

  B.退化 蜕化变质 违反 违犯宪法

  C.毕竟 必恭必敬 轻慢 轻歌慢舞

  D.旁证 旁征博引 国事 共商国是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美仑美奂 前倨后恭 接踵而来 寻根究底

  B.郑重其事 花团锦簇 直截了当 行踪诡密

高考语文知识3

  高考语文复习建议:语言基础知识攻略

  语言基础——整理归类反复记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僻字词并不是考查的重点,常考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常见常错的字词。

  比如:果脯的'读音,空穴来风的含义。

  这部分内容枯燥散乱,需要一一整理,准备一本错字本,把试卷和复习资料中出现的易错字词按照:易错字音、易错字形、易错语义分类归纳,反复听写。死记硬背没有用,要常说常写,如果初中开始没有积累错字错词的习惯,高考想要在语言基础方面取得好成绩,就只有临阵磨枪了。推荐媒体误用较高的词语,108个特需注意的熟语……诸如此类,也只是冰山一角。本版块内容是基础之基础,如果后才着手复习,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高考语文知识4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高考语文知识5

  (一)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特点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1.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高考语文知识6

  【考点解析及预测】

  "识记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考点,命题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普通话异形词整理表》为依据,重点考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写错的.字。考查词中字乃至句中字或结合字音考查会成为趋势。

  例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租赁 突如其来 鸠占鹊巢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B.泻药 缉拿归案 挑肥捡瘦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C.把柄 罚不当罪 眼花缭乱 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D.徇私 响誉中外 唇枪舌剑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考点】考查词语中的别字。

  【答案】A

  【解析】B"捡"应为"拣";C"粹"应为"瘁";D"响"应为"享"。

  【思路分析】错别字的主要有形近致误、音同或音近致误、义近致误等。考生可以扩词法、辨义法进行识别。如B项的"挑肥捡瘦"中,据成语对举的特点,第一字与第三字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的特性,"挑"与第三字字义相近,只有"拣"才合适。

高考语文知识7

  1、重点难点:

  基础知识部分——成语辨析、病句

  现代文阅读

  2、易错点、易混点:

  (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课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学生识记;

  (2)现代文阅读复习对学生长期以来不明确的语文概念进行系统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区分,如对表达特色、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区分,并且将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进行总结,如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表述;

  (3)在明确概念隶属的基础上,规范答题的要点层次和术语的使用,如句义理解题的答题三个思考角度等。

  3、收效:

  (1)小卷测试既起到督促学生识记的'作用,又能够化整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识点的长效性,部分学生还通过主动申请批改小卷的方式强化记忆。

  (2)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有所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培养起答题模式化的意识。

  (3)对各考点的考查方向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

  (4)写作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尝试着从立意、文体、选材的角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4、存在问题:

  (1)自觉滚动式巩固复习的意识仍然薄弱,除了客观时间有限的因素外,计划性、持续性的自主复习做到不到位,导致一段时间后复习过内容的淡忘。

  (2)虽然对规范答题作了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强调,但是讲过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或自觉意识不强,导致仅仅是“笔记”而非“脑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挣脱原有解题恶习的束缚,未能将科学的解题步骤落到实处,所以查漏补缺的实效并不乐观。

  (3)理科生对语文投入从认识上到行动上都很不够。

  (4)新课改条件下对开放题的考查设置较多,而且对学生灵活作答,高度提炼概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往往在这部分既存在畏难情绪严重的问题,同时存在较大的惰性。

  5、解决办法:

  (1)师生加强对语文学科的重视,拓宽语文的夹缝空间。

  (2)平时训练高标准、严要求,“唯规范是从”,不规范不给分,不按步骤进行返工。

  (3)在现有条件下,结合班级实际,为学生有步骤地滚动复习复习过的知识点提出计划建议。

  (4)在习题训练过程中,尤其是讲评过程中,强调对照答案找差距,透视答案析要点。

  6、打算和建议:

  (1)针对一轮复习中学生仍然薄弱的知识点再次精选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2)虽然二轮复习的习题量将加大,但是必须建立在有选择性的基础上,争取给学生举一反三的启示性作用;

  (3)在二轮复习进行过程中,指导学生制订对一轮复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滚动复习的计划,并且通过适当抽测等多种方式进行督促检查;

  (4)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化知识掌握上的问题,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式的跟踪指导;

  (5)及时针对习题训练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知识漏洞,提醒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高考语文知识8

  一、复句知识回顾

  1.并列复句:平行的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是不是,一方面一方面,有的有的,同时,还,也)

  2.承接复句:有先后顺序的承接关系。(首先然后,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从而)

  3.递进复句:后句意思比前句更进一层。[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4.选择复句:从分句中做出选择。(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5.转折复句:后句与前句相反。[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6.假设复句:假设出现了某种情况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7.因果复句:前因后果。[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那就、便、又何必),因此,故此,故而]

  8.条件复句: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9.解说复句: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

  10.目的复句:为了一定目的而采取的行为。(为了,以便,用以,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段落是句子的有机结合。议论性文段适合使用组句。

  二、常式段的写作

  常式段的基本结构模式:起承转合。

  例如:提高写作水平要多练笔(起)。练笔要讲求方法(承)。乱写一气是不能奏效的(转)。仿写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合)。

  三、学会用复句架构简单段落

  1.不同的复句体现不同的段落关系

  ①因果复句扩展:究其原因

  ②并列复句扩展:他们或是,或是,或是

  ③假设复句扩展:假若守望者选择沉默,那么

  ④转折复句扩展:他们虽,却

  ⑤条件复句扩展:只有让更多的守望者成长起来,才能

  ⑥目的复句扩展:是为了

  【文段赏析1】论点+因果+因果+假设+结句=段落

  国之安需法家拂士。因为若无,也许意味着一个朝代的完结,或一个国家的覆灭。历朝统治者多以夏桀、商纣为戒。此二者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独断专制、残暴有加,不虚心受谏,反而虐杀法家拂士。于是他们的统治是短命的。试想,当法家拂士被屠尽,又有谁能为一国之兴尽己智谋、献其忠心呢?朝代更迭、国家覆灭是没有法家拂士的苦果。(《国之安需法家拂士》,58.5分)

  【文段赏析2】论点+转折+选择+递进+假设+结句=段落

  反观当下,如巴赫金所说: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言论,亦正亦邪的倡导,多元之下,无疑需要守望者挺身而出,喊出时代最强音。然而越来越多饱学之士却在尽力逃避守望者的身份,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笔杆子上那股形而上的热情又到何处去了?是消弥于生活中琐碎的平庸还是社会上隐蔽的设定?抑或那浩然之气已妥协于更多对现实的考虑?功利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一个时代的心灵蒙尘,眼光呆滞,民族的文化内核,国家的`精神脊梁又靠何人去塑造、去担当呢?莫忘守望。(《让守望者永存》,56.5分)

  2.复杂段落是怎么形成的?

  复杂段落的形成方法:叠加法、连接发、嵌套法、倒装法

  四、复杂段落写作训练

  1.叠加(相似重复)

  守望者是社会的顶梁柱。他们或是谏臣,为君王明得失,敢在君王勃然大怒时据理力争;他们或是史官,刚直不阿地记载历史真相,即使丧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或是诗人,将对国的热爱诉诸笔端,浮沉数十载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时代。他们的批评将社会的脓疮消毒挤血,犹如最好的金疮药,虽有一时疼痛,却维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康健。

  2.连接(不同关系的先后串联)

  【方式1】论点+因果+因果+假设+结句=段落

  【方式2】论点+转折+选择+递进+假设+结句=段落

  【注意】体现23种关系即可。必须紧紧围绕观点。关联词可以多变。

  推荐组合:①因果+并列+假设 ②并列+因果+转折(递进)

  3.嵌套(交叉组合)

  守望是以批判为根基的。因为只有批判才可以唤醒心灵,只有批判才可以改变认识,只有批判才可以扭转风气。进一步说,一切有智慧的批判都是守望的一种表现形式。

  4.倒装(改变习惯,突出强调)

  适用于因果、条件、假设等复句关系。

  马丁路德金说:历史终将记住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的主编也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激昂地提出: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妥协,而是北大人的坚守。作为拥有更高学识,拥有成为守望者禀赋的人,理应呐喊,必须振臂,让世人看到人类道义的大旗在舞动,在飘摇,无论风雨。

高考语文知识9

  四六、举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成语助记:不识抬举举国上下举案齐眉举目无亲举棋不定举手投足举贤任能举一反三举重若轻举足轻重纲举目张轻举妄动一举成名以言举人不识抬举

  四七、绝

  推导提示:“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成语助记:冠缨索绝韦编三绝络绎不绝与世隔绝悲痛欲绝绝裾而去惨绝人寰冠绝一时风华绝代空前绝后赞不绝口悲痛欲绝络绎不绝拍案叫绝深恶痛绝

  四八、堪

  推导提示:“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够”。

  成语助记:不堪回首不堪入目苦不堪言不堪其忧

  四九、克

  推导提示: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成语助记:克敌制胜克己奉公克勤克俭克尽职守攻无不克相生相克

  五十、类

  推导提示:“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似,像”的地方喽。

  成语助记:物以类聚触类旁通连类比物画虎类犬刻鹘类鹜不伦不类有教无类

高考语文知识10

  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

  7.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8.杨柳依依: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惜别。比喻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9.九死不悔: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10.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11.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孤傲,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12.日月不淹:日月飞快地运转,一刻也不停留,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3.楚楚可怜: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14.坚如磐石。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15.去日苦多: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

  16.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17.少长咸集:年少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了一起。

  18.群贤毕至: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来了。

  19.曲水流觞: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20.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21.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22.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23.感慨系之: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5.正襟危坐:使衣襟端正,使身子端正,这里是使动用法。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26.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27.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8.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9.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0.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1.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32.容有底止: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33.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34.旁稽博采: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各家长处之意。

  35.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

  36.义愤填膺: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37.安之若素:对于困危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素,泰然处之。

  38.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内心焦急万分。

  39.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40.空头支票:无法生效的支票。比喻不能实现的诺言。

  41.不言而喻:不用说什么就能明白。

  42.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43.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44.休戚与共:忧患祸福彼此共同承担。

  45.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46.浅尝辄止:只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做事不深入。

  47.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强,有毅力,毫不动摇。

  48.卓有成效:卓,特别突出,卓越。指很有成绩、效果。

高考语文知识11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 维 唯32已、33矣、34犹、35哉

  三、文言虚词题例

  1.而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

  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参见P3)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3.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

  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

  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

  (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

  (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

  (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

  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无义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5.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4)助词 1〉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①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例释: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ng。《天下春秋》

  6.且

  (1)副词 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 今译为:将要例释: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 例释:①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 今译为:几、近

  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

  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

  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 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

  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

  (3)助词 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高考语文知识12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2、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高考语文知识13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以加修改。

  不管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

  多么不利” “尽管……非常不利”。

  2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

  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假如主干没有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干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用紧缩法,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事情卫星完成”,“事情”不能说“完成”,只能说“做完”,这儿犯了搭配不当的错误。

  3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是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晰了。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殊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较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的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4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1)人不择手段仿照伪劣产品……

  (2)凡是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1)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2)句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修改病句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的)简(修改应简要的)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重,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解决了,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高考语文知识14

  语文易错1 多音字误读

  易错分析:正确识记多音字的读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词性。如刹,共有ch和shā两个读音,作名词时读ch,作动词时读shā。

  二是词义。有些多音字的读音,单从词性上很难判断,可以以义辨音。如纤有xiān和qin两个读音,作形容词表示细小时读xiān,作名词表示拉船的绳子时读qin。

  三是语境。可以把多音字的几个读音尽可能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辨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提高记忆效果。如商店打折(zh),顾客抢购。一阵折(zhē)腾,累得住院。不但没赚,反而折(sh)本。

  四是语体。书面语读音一般用于双音节词和成语中,口语读音常用于口头交际中,用于单音节词和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双音节词中。如色,书面语读音为s,口语读音为shǎi。

  五是巧记。舍众取寡,以少推多。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n,其余都读mi。记住一个埋怨,就记住埋在各种语境中的读音了。

  语文易错2 音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这些字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完全一致。但如果其中的或声母,或韵母,或声调有细微的差别,就构成了音近字。命题 者往往就在近与同上做文章。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没能把容易混淆的音近字准确地区别开来,就会给解题增加难度。

  语文易错3 形近字误读

  易错分析:辨别形近字,要找出形近字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细微处加深印象,加强记忆。有很多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如戍、戌、戊、戎可以编为 点戍(sh)横戌(xū)戊(w)中空,十戈相合即为戎(rnɡ)。

  语文易错4 形声字误读

  易错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是表声的,但由于古今音的差异,现代汉语形声字中有70%左右已不能按其声旁确定读音了,它们中有的声母发生了 变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变化,仍然按照声旁的读音去读,就会发生误读。在解答中无法判断时,一般形声字注音为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小,注音为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性大。所以,我们要摒弃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的错误想法,养成勤词典的习惯,准确记忆,注重积累。

  语文易错5 习惯性误读

  易错分析:由于习惯原因,尤其是方言的原因,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识地把一些字约定俗成地读错。如把豇读成ɡānɡ,把埋怨中的 埋读成mi,把涮读成shuā,把档读成dǎnɡ等。普通话基本功不扎实,在解题时常常会受习惯的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 惯是解决习惯性误读问题的最好方法。我们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习惯性误读字。

  语文易错6 混淆形近字

  易错分析:有的形近字读音不同,因此读准字音,往往就能迅速确定这些字的字形。这些字在实际书写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读准奴颜婢(b) 膝,就不会误写成奴颜卑(bēi)膝读准火中取栗(l),就不会误写成火中取粟(s)读准病入膏肓(huānɡ),就不会误写 成病入膏盲(mnɡ)。还有许多汉字,孤立地记忆,常常比较困难,但如果将其同与之形似的或意思相关的字或词联系在一起,往往就能准确记忆。如这样 记澡噪躁燥:澡对噪、躁、燥说,你们一个开口就叫,噪音;一个跺脚就跳,暴躁;一个总用火烤,干燥,实在受不了啦,我得用水冲冲,洗澡去喽!

  语文易错7 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

  易错分析:对词义理解不到位时造成混淆音近字和同音字的原因。作为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在生活中一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要正字,就应该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是计策、办法的意思,不能写成愁察言观色中的言是语言的意思,不能写成颜。同时,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可根据对对应位置字形的辨析确定字形。如披星戴月,从披就会自然联想出戴月而非带月山清水秀, 与秀对应的只能是形容词词性的清。

  语文易错8 混淆近义字

  易错分析:辨不清具体词语中关键字与别字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是造成混淆近义字的原因。有些汉字,特别是一些读音和意义都相近的词语中的特定的 字,必须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如沟通与勾通,在表示贬义的语境中,只能用偏重勾结相通意思的勾通在没有贬义的语境中,则要用中性词 沟通。又如在为了侦察敌情,他们化妆成回娘家的新婚小夫妻这句话中,化妆应改为化装。

高考语文知识15

  1.小说三要素:

  A 人物 B 情节C 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

  A 论点 B 论据 C 论证

  3.比喻三要素:

  A 本体 B 喻体 C 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

  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5.律诗四条件:

  A 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 偶尾同韵 C 中联对偶 D 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

  A 叙述 B 议论 C 抒情 D说明 E 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

  A 举例子 B 列数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较 E 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

  A 总分总结构 B 总分结构 C 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

  A 按时间顺序 B 按空间顺序 C 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

  A 举例法 B 对比法 C 喻证法 D 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

  A 比喻 B 拟人 C 排比 D 夸张

  E 反问 G 反复 F 设问 H 对偶

  (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 B 语言描写 C 动作描写 D 心理描写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高考语文知识】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知识汇总02-17

高考语文知识15篇02-17

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0-08

高考语文病句知识点02-19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02-23

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07-30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08-20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总结02-19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常考点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