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时间:2022-11-23 12:15:38 高考热门专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以后,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在全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中逐渐推广实施,为了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为了能够提供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过去的几年,随之表现最明显的是,社会上的大部分岗位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快来看看吧,下面是阳光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改革主要内容:教育部12月16日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涉及的内容:“14门都考”、“不分文理”、“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录取参考”等,这两个意见是今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政策,着重解决的是新高考之后,考生将如何考、学校如何评的问题。上海、浙江已于今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将于2017年整体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有:1、从“一次大考”到“三年可考”。在如何考的问题上,高中课程方案中所设定的所有14门科目均列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科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5科可以由省里制定统一要求,具体组织方式可以更加多样。

  考生除了语数外3科参加统一高考外,还要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己的兴趣特点选考3门。2、从“标配”到“自选”。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本次改革计入高考总分的3科选考科目成绩以A、B、C、D、E5个等级计分,其他科目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这样可以淡化学校、老师和学生分分计较的现象。”

  各地还要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3、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录取参考。这轮高考改革首次明确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体系,成为高考录取的一项参考指标。据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要求记录必须真实,并进行公示。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和老师的新启示:这样的高考改革改变目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和唯分数论的录取办法,符合育人规律,是高考考试方式的一大创举。然而,创新之路开始之时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去尽快适应新变化。首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如何适应高考改革,如何快速适应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这需要学生及其家长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正确剖析、找准定位、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

  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结合将来发展意向和所需选择报考科目,充分实现“扬长避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彰显个性,减少因被学而学不好的现象。然后,从“标配”到“自选”的转变,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仅拥有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也有换选考科目的机会。这样淡化了唯分数论的现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减少了不良竞争的现象,因此,学生要充分珍惜考试机会,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对待自己所选科目,充分凸显自身的水平和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内容来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这样改变了目前高校选拔人才所采用的单一的唯分数的选拔标准,为那些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平时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获取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提供可能。相应地,这样的政策的出台启示高中学生要注重自身品德、学习成绩、身心健康、文体、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要努力锻炼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对于高中老师来说,也要尽快适应这样的改革,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多元评价体系,学会从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情况。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教师既要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考试的内容,又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并体会到,这对教师的分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难度不小,但只要攻克这一关,基础教学能力将达到另一种境界,即逐步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转变。要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必须同步提升教师分层教学的能力。

  高考改革给老师的挑战

  走班制实施后,每个老师都会有着不同的课程,尤其是面对分层教学,教师原有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变化而变化,以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例如,高考改革之前,历史老师只需要教文科学生,以文科的规律教课即可,但是高考改革之后,“7选3”模式便会出现文理科交叉选课的情形。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擅长理科方向的学生,在对历史感兴趣的情况下选择了历史,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发现这批学生却是在用学习理科的思维方式学习历史。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就会提意见,要求老师用理科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这节课能学到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面对这种局面,一方面老师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渐进式的引导。

  除了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之外,教师面临的挑战还有不少,新高考政策规定学生学业考试和登记考试均可以考两次,且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选择学业水平考试,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选考要求,也面临不少困难。比如A班级10个学生要求化学高二不参加考试,高三参加考试;B班级20个学生高三不参加考试,要求高二参考,这种情况下课程如何安排?像这种具体到学校操作的案例,学校必须做好课程规划,这个规划不是由学生个人的选择来进行调整,学业考试什么时候考,等级考试什么时候考,学校必须跟课程开设配套起来。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C在高二4月份学业考试物理课程没有通过,并且等级为E,那么他只能插班到下一年级去,进行跨年级走班,这种情况又涉及到两个年级的课程,无形中又增加了排课的难度。

  另外,通常情况下学业水平考试选在4月、10月,这给学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高二4月份考完试,老师没有课程需要回到下届教课,高一的老师就需要调整。从学生的角度讲,课程的结束没有变化,但任课老师两个月调整一次就很难适应;从老师的角度讲,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轻重程度不同,老师也需要自我调节。

  除此之外,如何对老师进行评价也是学校需要面对的挑战,比如A、B两位老师都教物理课程,A老师带物理等级考试班,B老师带物理学业考试班,这两个班级的物理知识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按道理讲不适用于同样的评价标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细化的标准。同样,即使都是物理选考的班级,A老师的班级组合是“物理化学历史”的选考物理,B老师的班级组合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选考物理,由于学校采用分类分层教学,“物理化学历史”组合的学生可能物理基础很差,“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可能物理基础很好,两个不同班级组合的老师如何进行评价同样是一个难题。如果没有老师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得不到承认,可能在教学方面缺乏积极性。所以,如何给老师公正合理的科学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所带班级的学生基础,还要考虑总分的因素等。

【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相关文章: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04-03

高考2017改革04-03

高考改革的对策04-03

高考改革的好处04-03

高考改革的看法04-03

高考改革的内容04-03

高考改革的影响04-03

高考改革地理04-03

高考录取改革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