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课后题答案

时间:2022-09-06 16:30:31 课后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的课后题答案

  《春》这篇文章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的课后题答案,欢迎阅读。

  一、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语气要逐渐加重,表达期盼的心理、欣喜的感情)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起来了”,语气要一个比一个高昂)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句,要读得亲切)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短句多,要读得轻快些,读出轻松愉快的感情)

  二、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那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课文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它们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喜欢的理由:示例:

  (1)春草图(草报春)(第3段),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①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②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③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④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一个“钻”字,表现出春草的勇气和力量;“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春草破土是那么自然而然,是那么不引人注意。可正是这不起眼的春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嫩嫩的”写质地,告诉读者这是新的生命;“绿绿的”写颜色,给人以清新、祥和的感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数量上写,宣告了春天已经到来。接着通过孩子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最后又正面写软绵绵的春草沐浴在轻悄悄的春风之中,进一步表现春草的柔和可爱。

  (2)春花图(花争春)(第4段),写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草图抓住了春草外表柔和亲切却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征,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而这一段则又是一种写法,即按“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运用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

  先看“树上”,“不让”一语点出了春花争艳的特征。这“不让”二字很难换用另一个词来传达其神韵。意思是:“我不愿向你退让,你也不愿向我退让。”有了这个“不让”,“赶趟儿”才有了前提,而“赶趟儿”也进一步丰富了“不让”的内涵:春花竞放,百花争艳,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写树上,先写鲜花怒放,接下来便写花的颜色,像火,像霞,像雪,正按照桃树、杏树、梨树的先后顺序来写,照应严密。以上都是实写,至于写花的甜味,便由实而虚。春花固然是“实”,果实却是“虚”的,由“花”联想到“果”,也就很自然地由颜色写到味道了。这样由实而虚写来,读者对春花便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感情,春华秋实,这怒放的春花孕育着累累的果实。

  (3)春风图(风唱春)(第5段),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吹面不寒杨柳风”,一是“吹面不寒”,即很温和,不似严冬的刺骨冷风,也不似酷夏的炙人热风;二是“杨柳风”,意思是吹拂柳枝的风,给人以柔和的感觉。再从嗅觉来写,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馨香,这都容易理解,“酝酿”一词便要细细体会了。“酝酿”一词原意是造酒时发酵的过程,发酵过程中,酒香会不断浓烈起来,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在春天的阳光下,如同酿造美酒,越来越浓郁越醇厚。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传送的各种声响。江南的春风原本是“轻悄悄的”,作者用鸟声的清脆婉转,笛声的嘹亮悦耳跟轻风流水应和,让有声之物托出空灵春风的音乐美。

  (4)春雨图(雨润春)(第6段),抓住春雨的特点:细密和轻盈。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

  写春雨,先是正面写:“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次数频繁。然后进一步正面写春雨的可爱。“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连用,使我们想起写青草“像眼睛,像星星”两个比喻的连用。同一个事物连用几个比喻,这叫“博喻”。这几个比喻必须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共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表情达意服务。牛毛、花针、细丝都是很纤细的,牛毛细而稠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正面描写了春雨的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层薄烟”这个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景状。

  接下来作侧面描写。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触发读者的想象:大自然在春雨中沐浴,一切景物是那么新、美、鲜、亮。写傍晚灯光“黄晕”,是因为这是雨帘中所见的灯光,不写雨而让人体会到雨的细和密。写“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民”都放在春雨的特定环境之中。房屋是“稀稀疏疏”的,“静默”一词又是从侧面写出了春雨中安静和平且又温馨的气象。

  先写春雨下的次数多、时间长,接着以“可别恼”三字为转折点,正面写春雨的可爱,又通过写树、草、人、村落,侧面烘托出春雨中的安谧平和的景象。

  (5)迎春图(人迎春)(第7段),春到人欢,和开头呼应,引用俗语启迪。

  以上四幅画分别写草、花、风、雨,这幅画的主体是“人”。天上风筝多了,也就是孩子多了。写风筝多了,不仅告诉我们春天到了,孩子们出来活动了,还让我们想象天空中风筝竞放的一派朝气勃勃、积极向上的景象。前面写春花“赶趟儿”,是写春花竞放争艳的景象;这里写老老少少“赶趟儿”,是写人们寄希望于春天,是在争春。然后还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及早作好一年的安排和打算,激励人们把握时间,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的生活。

  三、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1.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本句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偷偷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草悄然萌发的情状。“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突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野花遍地都是:杂拌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下遍地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繁多,分布广,在风中摇曳的特点。“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野花丛中,芬芳美丽。

  3.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

  答:这是侧面描写,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逼”字用得好,春雨中的画面本身是朦胧的,柔和的,色调偏灰,“绿”“青”等近景的描写,表现出春雨滋润洗涤下的树叶,小草变得显亮夺目,作者把这一切用一个“逼”字,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本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了雨中的房屋,是静态描写。“静默”一词用的巧妙,它传神地描绘了动态雨中的安静和平的气息。

  四、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将春天比作别的什么吗?

  答:作者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分别强调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既是对春天的赞美,又形象揭示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还可以比作: 1、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2、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找一下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呼地跑过广阔的原野。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将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去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

  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细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个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编织着自己的理想之梦。这是一个经历了“心灵炼狱”的知识分子,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他沉醉其间,诗情联翩,感受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冲动。他从时代的“十字街头”撤退下来,又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开篇就写得如此明朗、欢快、昂奋的作品,似乎还不多见。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这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知识分子的精心之作。

  作者所以有这样一种心境和情绪,一定是因为他走过了一段最阴暗的日子后,找到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的一种心境。“盼望着,盼望着”,动词的叠用,显得突兀、有力、急切,隐含了他曾经的阴暗、苦闷岁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对未来的苦苦求索。现在光明终于降临到了眼前,他怎么能按捺住欢欣鼓舞的心情呢?“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是初春的朦胧景象,但又何尝不是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温馨的天空中,吹拂着软和的杨柳风,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作者在这里将大自然写活了、写足了、写透了,将大自然诗化了。在这一幅诗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负,一头扑入了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个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他想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游戏,尽情地体验生命的活泼与自由。他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

  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展现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怀和天真无邪的个性。

  但这种美丽的生命体验毕竟是暂时的、甚至是虚幻的。朱自清信奉“刹那主义”,并将它当做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肩上的重任,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不容推卸的义务。他要追寻一种有为、有价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后半部分,作品欢快的调子突然变得舒缓、沉静,出现了绵绵的春雨、朦胧的晚景、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辛勤劳作的农民。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朱自清也从梦的世界回到了湿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里奔波和劳作的人们,更是写自己的心理、决心和希望。

  文章写到这里,其实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却给了人们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使春天的意象变得更为完整、瑰丽,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变得更加耀人眼目。他连用三个比喻讴歌春天,将春天形容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使舒缓、沉静的格调蓦然刚健、清新起来,与作品的开头紧紧呼应;将滑向平实的现实情境又突然推进到了作品上半部分营造的那种明朗、欢快的意境中去,整个意境又连成了一片。

  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个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个春天,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朱自清获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春》的课后题答案】相关文章:

春望课后答案09-24

春酒课后题答案02-28

《雪》课后题及答案02-13

当你老了课后题答案04-27

月迹课后题答案12-08

社戏课后题及答案分析02-18

理想的课后题及答案-参考02-17

社戏课后题及答案解析02-18

孔乙己课后题附答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