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金融论文

时间:2022-04-01 22:58:59 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金融论文范文-精选金融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下面讲解是关于金融这方面相关内容,如果有需要的朋友们,首先一起来阅读以下精选金融论文范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能够预览以下哦!

金融论文范文-精选金融论文范文


精选金融论文范文

  金融学论文范本1

  一、近代中国债券市价变动的基本状况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 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 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 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五卅惨案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 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 债市才逐渐回升。 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 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 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 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 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易旺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 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 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 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 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 第14 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 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 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 %。(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 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 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 1933年为16.8 %,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最新金融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 “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 年7 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 and 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表1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 官方用途 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 国际储备 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 外汇干预载体货币 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 钉住的锚货币 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资料来源:根据Chinn and Frankel (2005) 和Kenen (1983)整理。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07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表2 中国和其他“东盟10+3”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2007年7月)

  BSA 单向/双向 货币 协议总额 状况

  中国—泰国 单向 美元/泰铢 20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1-12-06

  终止日期:2004-12-05

  中国—日本 双向 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 60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2-03-28

  中国—韩国 双向 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 80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2-06-24

  中国—马来西亚 单向 美元/林吉特 15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2-10-09

  中国—菲律宾 单向 人民币/比索 20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3-08-29

  修正日期:2007-04-30

  中国—印尼 单向 人民币/卢比 40亿美元 签署日期:2003-12-30

  修正日期:2006-10-17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

  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精选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论文3

  一、互联网支付

  支付宝就是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在虚拟的网络市场,支付问题曾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马云开创的支付宝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向卖家通知发货,买家收到商品确认后指令支付宝将货款放于卖家,至此完成一笔网络交易。随着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企业的出现,通过在商户和个人用之间构建一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在网上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起连接,实现第三方监管和技术保障,解决了买卖双方的支付信任并保障信息安全,并获取了沉淀资金的利息,手续费及渠道费用。近年来,随着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化进场加速,以及大型电商平台大规模促销主要成为常态,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理财

  第三方支付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极大发展。在积累了大量客户之后就具备了销售金融产品的实力,并能更充分利用备付金账户沉淀的资金。平台上不仅可以销售实物商品,也会拓展向理财产品。2013年的“双十一”以最短时间销售额破亿元的.不是家电、服装,而是首次参加“双十一”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开卖仅10分钟,淘宝理财“双十一”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成交金额一亿元,表现十分突出。实际上互联网理财倍受关注,是从6月13日余额宝开始的。截止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为1853亿元。余额宝上线以来,累计申购金额4294亿元,累计申购1.4亿笔。由于支付宝有极高的信誉度,再加之支付宝客户对货币基金的认识,多数支付宝客户在主观上已经把余额宝和高息活期存款等同了。相较银行类产品,从外部环境、收益水平、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余额宝从技术上已经突破了利率管制,实现了活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2013年8月初,腾讯旗下微信平台和财富通亦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活期宝”。10月底,另一互联网巨头百度亦加入互联网金融派对,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理财计划产品“百发”数米基金等企业也很快推出类似的产品参与到竞争中。互联网理财并未掠夺传统基金理财市场,而是扩大的用户覆盖范围。其用户多为传统理财市场未覆盖的年轻用户,虽然这个用户群体中每个人在余额宝中投的钱不多,但乘以庞大的人数,这笔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通过互联网的电商平台作为销售渠道,把握了长尾效应,聚沙成塔。

  三、互联网融资

  P2P(PeartoPear)是一个互联网的概念,表示了互联网上端对端信息交互方式和关系发生特征。该交互是在对等网络中实现的,不通过中间工作站平台。P2P网络借贷指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国内通常称为“人人贷”,其模式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向,在债券债务属性关系中脱离了传统的资金媒介。这是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就是民间借贷体系。中国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行为至少存在一千多年了,借贷双方一般为本乡本土或亲朋好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本来可能需要具备一定信任度的人才能相互借钱的行为得到了扩展,让陌生人也存在了相互借贷的可能。随着利率市场化、银行脱媒以及民间借贷的火爆,2010年P2P贷款呈现出爆发性的态势。2012年末,P2P借贷服务平台已经近300家,同比增长271.4%。但是完成交易的手段和质量都相对较差,纯线上交易的份额占全部P2P贷款的27.6%,其余72.4%均为复合交易。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和法规约束,导致2012年多家P2P贷款公司接连发生恶性事件,给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带来不利影响。2014年伊始出现一些倒闭现象,市场也因此重新审视P2P贷款行业的发展,对行业的期待开始回归理性,预计市场将进入洗牌调整阶段。

  四、总结

  在中国,金融业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近年来理财业务也迅猛发展。然而在银行逐步将业务互联网化的同时,其三大核心业务“存、贷、汇”也都受到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如阿里金融通过“支付宝”实现由“汇”的支付业务,由“余额宝”实现“汇”到“存”,由“阿里小贷”实现“汇“到“贷”。渗透未来会持续: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联系;通过“聚宝盘”将平台嵌入小银行体系中,并进一步切入移动支付与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业之间更类似于毛细血管和主动脉的关系,共生竞合。

【金融论文-金融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机遇与挑战优秀论文05-11

金融实习总结04-14

金融公司总结03-10

金融的实习报告11-18

金融实习报告12-05

金融硕士考研备考金融工具的知识点11-15

金融个人简历01-11

金融创新培训心得12-10

金融专业的实习总结02-14

金融专业实习报告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