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专题文章

时间:2022-04-21 21:33:51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

  在大家的记忆中,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1】

  过年啦!过年啦!

  说真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过年的期盼越来越少,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貌似也越来越淡。尽管年货照样准备、亲戚朋友之间照样要互相拜年,但是个中的滋味貌似程序化了不少,总觉得缺了一份温情。不过不管怎么说,从小就在大脑中深深刻下热闹欢乐祥和团圆的过年情节总是盘旋在我的骨子里,挥之不去……在昨晚之前,因为工作繁忙,对已经翩翩来临的春节还木有什么反应,但是昨晚去超市的采购经历,一下子将年的身影直挺挺的拉到了我的眼前,原来年真的很近很近了……

  一直不喜欢说过春节,总觉得春节这样的字眼太过于官方、太过于书面化,太过于清淡、……一直喜欢说过年,呵呵,也许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的缘故吧!在小时候、在农村,人们用来计时间的只有农历,互相之间如果问起一般都是问;“今天初几?或者是今天是哪天?”而回答者也从来不会出现几号这样的字眼。用几月几号计时一直到了读书以后才开始有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不习惯,对元旦一直就是没有感觉,从来就没觉得过了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直至现在,元旦给朋友的祝福中,也还是很不习惯用“新年好!”这三字眼,一般偶的祝福语是:“元旦快乐!”新年这样美好的字眼,俺是坚决滴留给了被官方定名为“春节”的节日……

  原本不想这样啰哩啰嗦的写下上面的几许文字,是这张信纸上这副温馨画面感染了我,这缤纷大雪中徐徐而行的`归家汽车,载着如此温馨的:“回家过年咯!”心底深处被一袭思家的暖流深深击中,想着回老家过年的种种幸福,忍不住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在这个人们正匆忙在归家路上的日子中,写下心头感慨、祝福几许。祝福偶滴所有友友们:“新年快乐!新春快乐!蛇年大吉大利!”也祝福那些一不小心进入我空间的未来友友们:“新年、新春快乐!”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2】

  明天就是大年除夕了,由于近段时间的忙碌,根本没有时间与心情去体会是否已经要过年,但是,早上来上班路上的所见所闻告诉我真的要过年了……

  小区里的红灯笼和彩灯已经把那些绿化带打扮的非常热闹和妖娆,小区大门口的几个大红灯笼上还写着欢度春节,在这个天都显得有点灰蒙蒙、冷得让人缩脖子的日子里,这点红色真的是让人振奋,年的味道、年的感觉在这一刻在心底深深涌起

  走在上班的.路上明显感觉到:像我这样迈着匆忙脚步赶着上班的人少了,平时在这个时候路上到处是匆匆的人群,而今喏大的一个市民广场上行走着的也就两三个与我一样还坚持上班的人,但那脚步好像也已经悠闲了许多……

  市政府门口原本熙熙攘攘的车流,一夜之间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门口只稀稀拉拉得停了几辆车,原本那些开着车赶着上班的公务员们估计都已经开始踏上归乡团圆的路,我深吸了几口少了许多汽车尾气的空气,心里跟自己说:过年了,真的要过年了……

  到了食堂,就餐的人明显少了许多,餐厅里三三两两的坐了几个人在不紧不慢的用着早餐,我直奔我爱吃的烧馄饨的窗口前,结果服务员告诉我今天不供应馄饨,晕狂晕……难道也是因为要过年了,吃早餐的人少了就把我爱吃的馄饨也抹杀了……

  所有种种告诉我,也该缓下我上班的步伐,加速我归乡的步伐了哦……是到了该回老家好好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了,牛年就这样真真正正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个即将除旧迎新的日子里我祝福自己、祝福所有的亲朋好友、祝福所有还未曾相识的朋友们牛年吉祥如意,鸿运如牛,牛气十足……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3】

  早上打电话给奶奶,才听到她的声音,我就已经是归心似箭了。快过年了,真好!有时间回家看奶奶了,真希望时间能过得更快些。

  放下电话,奶奶那慈祥的脸庞浮现眼前,思绪又飘到多年前。我六岁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我初中毕业。奶奶每天都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和爷爷,她永远是我们家起得最早,睡的最晚的人。每天早上我还没起床,奶奶就早早起来为我们准备早餐。为了我们,他总是变着花样的做,她做的包子馒头可好吃了,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我生病了,最辛苦的人就是奶奶,有一次我发高烧,奶奶背起我就往医院赶,我们学校离人民医院半小时的路,趴在她背上,我清楚的`看到她脸上不停流下的汗珠。我说自己能走,可奶奶还是一直背着我到医院,累得她汗如雨下,我看着好心疼。记得有一次奶奶有事去个旧,才去了几天,她就写信来给爷爷,信上全部是叮嘱爷爷要怎么照顾好我。奶奶虽不在我身边,我却时刻感受到她的关心与牵挂。

  从小奶奶就教育我要尊老爱幼。以前我们家住四合院,院子里常住的都是老人,有个爷爷腿脚不太方便,我放学就去帮他提开水,有天偷懒想不去,奶奶就说:“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要一直做好同一件事,并坚持下去。”我听了很惭愧,之后再没有过此念头,直到那个爷爷病逝。我好难过,好失落。再没机会帮他提水了。那一刻我发现,原来能有机会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奶奶是一名小学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她对学生很严格,也很好。放学了,有时候奶奶会领几个她的学生一起回家。就是当天的课程还没全学会的就继续教他们,直到他们学会。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老师。

  小时候和父母生活的时间很少,可奶奶却给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真希望她能健康长寿!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4】

  家乡的一切都是那是回味无穷,2016年也是我最不平凡的一年,从工作十几年的江南水乡转战大西南以至于春节也尝试了毕生来一票难求的场面,只好在年29日赶上节前的末班车,做火车乘飞机一路奔波才和久违的家乡,生情拥抱。有一种说不出后离别重逢的感觉。

  每年的春节,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我都会一如既然的回去,享受着属于自己游离在工作之外的身心愉快。和属于家乡味道的山珍海味,同时也是最怕老人们的轮番攻击,关于情感的话题,我至今都是百疮千孔不是自己不在乎,而是面对现实和那些年的不成熟,我已随缘聚散。

  虽然现在的春节没有往年的真实,但是老人期盼儿女归来,儿女想念爸妈永远是千古不变的浓浓亲情,虽然短暂的相聚是一年一次的期盼,但是里面掺杂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今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和路途的遥远,未能帮哥哥分担磨豆腐的重担,每年的春节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我和侄儿俩都会帮哥哥磨一个星期春节期间十里八乡的豆腐豆皮,因为哥哥是独家经营,靠着良好得口碑,方圆几公里和出门务工的乡亲们都会家家带点,虽然外面也有,但是那种属于家乡的味道,在异乡永远也无法品味。

  今年的年三十晚饭依旧替老人分担,虽然也想吃吃小时候的味道,也想品尝一下最纯真的记忆,但是看着老人们的渐渐老去和手脚的不灵活,那种味道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不复存在。

  晚饭后得辞岁,是小辈对长辈一种特有的祝福方式,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包含着祖辈流传下来的民俗风情,一句话一个红包,因为自己辈分高的原因,也未能幸免,虽然不多,那是心意,也是属于这个节日特有的亲情。

  每年的初一延续着多年的传统,都在三哥家吃吃喝喝,因为三哥年年的初一,都是他的生日,一大家一桌人,推杯换盏,碰的是亲情,喝的是开心。更是祝福三哥在新的一年在儿女的祝福下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午饭后的暇闲,打牌是构成了这个春节特有的情感交流方式,也是一家人,不敢输赢都是长辈对小辈的压岁钱,小辈对长辈的孝敬钱,兄弟姐妹之间的礼尚往来。不过初一的下午我的手气真的是不咋地,都被二哥家得女婿赢了好多,因为我们之间年龄都差不多。那些阿扎的话(霍邱方言)在所难免。

  除夕过后,上班的时间都是倒计时算着,至亲至友走完后,就奔着工作的岗位远赴千里,这也是对生活的向往,和现实被逼的无奈,今年清晰的记着初七下午走的'时候,虽然侄儿的儿子提前爸妈已经和他沟通后,出去上班给他买好多好吃的,但是真正在走的那一刻,明显的感觉他心酸的沉默和目送爸妈车辆远走的无奈,也许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心里明白着什么,但是无从言语。

  一个春节,从盼望团聚到难舍后的离别是老人的期望,还是儿女的失落,也是时至今日,对于单身的我无从体会,但是聚少离别后的千言万语,都在远行的那一刻淹没在无声无息的生活中,浩瀚星空中。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5】

  小时候的我是很盼望和喜欢过年的。

  记忆中的寒假是最开心快乐的,因为不是农忙时节不用干活,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要过年!

  那时候的寒假真的是无忧无虑啊,父母的忙碌与操心似乎与我们无关,我们只管尽兴地从家里玩到外面再从外面玩到家里,每天那个累啊!每天那个开心啊!

  而过年应该从腊月23开始算起。

  23是灶神上天和扫尘的日子,这一天里,家家户户会上香虔诚祭拜灶神、送灶神上天,然后里里外外清洁大扫除,准备迎接新年。

  24过小年,这就意味着年真的来了! 各家都开始进入迎接新年的倒计时,各项过年准备工作也在逐项进行和落实中,其中最让我们期待的应该是除夕和初一了。

  “30晚上的火,月半晚上的灯”,这是本地的习俗,30晚上的火一定要旺,越旺越好。到了30下午,我们就开始把火烧得旺旺的,那是小孩子都感兴趣的一件事了。一般的情况下,在父亲把火烧燃后,我们就负责添柴了,两个弟弟特别调皮,每次总是故意把柴添得很多,看着那蹿得很高的火苗不停地跳动,他们就开心地在旁边笑着跳着,不时地还拍着手大叫,然后还不时地从火堆了夹一个红透了的火种出来炸鞕。那火红的火苗映着他们冒着汗的兴奋脸庞更加红通通的,我就在旁边看着,负责他们的安全。

  现在想来,我们家乡过年较其他地方而言是非常简单的。那时候,一般的家里会准备一些糖点,然后除了炸点兰花豆、花生什么的,其它的就很少。但在我的印象中,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地吃了兰花豆、花生、蛋卷,还有爆米花、金果、雪枣之类的后,肚子就早已经饱了,所以除夕晚上的饭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就只是个过场了。

  除夕的团年饭比较丰盛,其中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猪蹄,记忆中的我从来没有在除夕吃过它,因为太腻,父母把它们叫做元宝,就是吃了来年富贵发达的意思吧!总之,除夕的盛宴对于我们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关心的是饭后的点灯笼和拖木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灯笼玩,但是妈妈好像特别喜欢灯笼,小时候的我是玩过好多灯笼的,弟弟们倒不是怎么喜欢,他们一般都不要,但玩过的灯笼大多都是被他们烧了。小时候的他们好像破坏欲特别强,好好的灯笼在我玩过后给他们没多大一会就会化作了一缕轻烟。

  吃过饭把灯笼点上出来,其他的小伙伴们也陆续出来了,我们先要比一下谁的灯笼最好看,最特别,我的灯笼一般都比较小,但几乎每次都是最好看的,那一刻,心里就会特骄傲,也特感谢妈妈,也特佩服妈妈的眼光!比过后,我们的灯笼队就绕着村子走,一边走一边嘴里唱,唱的什么我现在记不全了,只记得好像有这么几句:打灯笼,上通城,接老伯,吃线粉……伙伴们念得好快,好像当时都没有好好去想念的.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开心。

  我最喜欢那点着红烛的灯笼,红红的特别喜庆和热闹,朦朦胧胧的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那摇曳闪烁的柔和的红光让我想到天上的星星,想到了夏天那飞舞的萤火虫,甚至想到了天上那美丽的彩虹,那一盏盏灯笼在夜晚更像一条火龙在游走……

  玩过灯笼回来还有一件事特别好玩,那就是拖木瓢。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把木瓢把栓住,在楼板上拖着走,口里念:敲木瓢,打木瓢,老鼠生崽不成坨,生一窝死一窝,生的没有死的多……寄意很明显,就是咒那该死的老鼠!这件事我没多少兴趣,都是弟弟们在楼上把那木瓢拖来拖去,乐此不疲。

  做完这些我们就没事了,也累得差不多了,而父母的工作还远没有完,他们还要守岁到12点后才睡,我们从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睡的。

  大年初一我们是不用父母催促起床就会早早地起床,床头的新衣早放好了,穿好起来跟父母拜过年后再去给奶奶拜年,然后洗漱然后就坐在火炉旁玩,吃东西。

  初一早上的过年饭最讲究,菜的花样最多,量也多,因为一定要“年年有余”(鱼是一定少不了的)。虽然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菜,而我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一点就饱了,然后就坐在火炉边等着去挨家挨户拜年。爸爸妈妈说过不准吃过饭就往人家跑,什么叫吃年饭呢?年饭就一定得好好吃,慢慢吃,所以不能太早就跑去打扰人家,要等到人家都吃好后才能出去。

  拜年也好玩。我们村的习俗是挨家挨户都要去拜年的,大人也是这样。拜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其实就是跑龙套,一圈跑下来,口袋里全是花生、爆米花、豆子等,男孩子还有好多烟。再大点到人家去拜年就会坐坐,大人们就会夸我们的新衣服好看,会称赞我们懂事、会读书,会问问我们年过得是否热闹!在那一刻,我觉得乡情是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美好!

  “初一儿,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一般的情况下,初二开始我们就会去亲戚家拜年,首先去外婆家,其他的地方我就不用去了,爸爸会带着弟弟们去。大概到初六左右拜年全部结束,年味也在一天天淡了下来,而到了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会再来一个小高潮。

  月半的灯,没错!到了元宵节的时候,那一晚会彻夜灯火通明,家家户户会在每间房里点上蜡烛,田间菜地也点上,有些地方还会在房前屋后也点上蜡烛。而我们孩子则会抓住这年的尾巴再乐一回——玩草龙灯!我没有参加过耍龙灯,但我喜欢看他们玩。他们自己扎一条草龙,先在村里前前后后玩一遍,然后跑到马路上拦车喝彩,一天一晚下来,收获也颇丰的,那些车主看他们孩子玩龙灯,大都会给个喜钱!

  元宵节照例会吃汤圆,“吃了月半粑,准备种庄稼”,过了元宵节,年也便正式宣告过完,于是,种田的计划种田,上学的准备上学,上班的开始上班。

  年终于过完了,但过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那些过年的记忆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6】

  这个冬天不太冷,阳光热情的有点儿过了火。

  女儿因为手机里的一款游戏没了,哭的稀里哗啦,真的只是孩子,以为一哭,全世界都会为她流泪的年龄,转脸,熊出没里的熊大和熊二就把她逗的笑不能抑。孩子的世界总是那么简单,不是哭就是笑,不是黑就是白。世界真这么简单就好了,世界真这么简单就好吗?

  一直喜欢鲍国安扮演的曹操,为人精警,做事狡诈;为文慷慨,做战运筹帷幄。狠绝起来,尸骨如山在所不惜,柔软起来,一花一叶也不忍践踏,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坏人很难将其框定。不过,这些都不是足以吸引我的理由,吸引我的是他跣足而出,乐之颠之的那一幕。官渡之战,眼看就要弹尽粮绝,功亏一篑了,忽报许攸来降,正在洗脚的曹操,狂喜难禁,顾不得穿上袜子就迎了出去。那一刻,他不是诗人,也不是威严的将帅,更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只是如孩子一样,带着一份儿如获至宝的率直和本真奔了出去。不经意流露的真情原是最为动人,我管它叫可爱,就是那份可爱吧,深深的牵动了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弦。

  曹操是可爱的,可爱的人总有几分萌相,可爱的人是逸出常规下的几分憨傻,平时义正词严的人,偶尔因错说一句话而突然脸红,在我看来,也是可爱的灵动闪现。孩子总是可爱的,成人因为多了几分世故,多了几分机巧,离可爱的本真越来越远。所以,成人身上能偶尔流露出几分可爱,就像天使安琪儿的微笑吧,暖暖的,让世间不再冰冷。

  四叔是带有几分孩子气的可爱的,没事时常常逗我:妞儿,叔给你找个花婶婶吧,妞儿,跟我去见花婶不?花婶婶漂亮吗?花婶婶很漂亮,是村里公认的美人,四叔听了,高兴的合不拢嘴。四叔的毛笔字写的挺好,过年时,家里的对联都出自他手。写到兴致,说给鸡窝也贴个,问我,写什么好呢,晃脑一想,就写:鸡肥蛋多。呵呵,好个鸡肥蛋多!大年三十,四叔一早拿着猪尾巴到我床前,问我吃不吃猪尾巴,说吃了猪尾巴就不会流口水了,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却故意在我面前吸溜有声。我只好用被子蒙住头不看也不闻。哎!这是多久以前的事了,遥远的像个梦。

  小时候的年总是那么的有味道,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割肉,二十六,磨豆腐,二十七,蒸着吃······一直数着,直到初一磕头。家家户户笑逐颜开的按着章程采买年货。每到这时,爷爷总是很忙的,他是家里的`总指挥,切肉,炒肉,炸丸子,发面,和面,蒸馅馍,最后盘一大盆饺子馅,期间得有人劈柴烧火,那是哥哥们的事,我就负责来回跑,传个话什么的,却是没头没脑的高兴。

  到了除夕,所有该准备的准备齐全后,一大家子人早早的坐到爷爷家的炕上,看十四英寸电视里的春节晚会,那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一家人忙活七八天,好像就为等着静享欢乐的那一刻,他们操劳一年,好像就为舒舒服服的斜靠在床上看电视而其乐融融的那一刻。

  那时真的觉得过年是个节日,是个盛大的节日,是踊跃着无限欢乐的节日。每天都那么雀跃,暗暗的和伙伴们比谁的新衣服漂亮,谁的压岁钱多。过了初五,村人筹钱放电影,常常四条街同时放映,我们孩子们串来串去的看着,也比较着,比来比去,就觉得还是自己所在街道放的电影最好看!晚上有电影,白天人们也不闲着,开始筹备元宵节的庙会。爷爷又是中坚分子,焊接龙骨架子,在黄布条上沿着碗沿儿描画鳞片,然后又买来狮子头套,耍龙舞狮抛绣球,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应有尽有的民间艺术荟萃在一起。到了正月十二、三,达到高潮,彼时十里八乡的人都涌到镇上,看表演,常常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叫好声呐喊声,声声不绝。

  十五元宵节那天,张灯结彩,大放烟花,此起而彼伏的噼里啪啦声,把黝黑的夜空装点的恍如流星雨划过,那么璀璨,那么妖娆。那是一年中最最美好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为惦念的日子,可是十五一过,一切又都归于平静了。我常常会在十五的晚上怅恨很久,也留恋很久,凄悲很久,繁华过后的落寞常常让我无法释怀。

  那都是孩童岁月里的年味儿了,也就组织、兴盛了那几年,后来人心不齐,像爷爷那样热心又有撺掇力的人越来越少,全民出动的联欢也就戛然而止,再往后,给工钱都找不到人去了。有那闲功夫,还不如在家打会儿麻将呢。我们的节日过得也就越来越稀松了。节日成了最无聊的日子。

  今年过年会下雪吗?还是希望下点儿雪。下雪了才有年的味道,下雪了,日子或许会醇厚绵长些。

  关于春节的专题文章【7】

  一元肇始,万户迎春。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酒宴喧嚣声,今年的春节又要过完了。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对于过年,也有了或多或少的体会。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过年风俗。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的年文化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三十年前,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风雨飘零,但是对于过年却是有着十分强烈的热情。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买来大红纸,用饱蘸浓墨的笔,书写出一幅幅喜气洋溢的春联,张贴在低矮的大门上,阳光映衬下红彤彤的一片,鲜艳夺目,呈现出一派欢乐的节日气氛,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过年时从街上买回来现成的春联,红底金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也彰显着十足的年味。而我却有一种隐约的感觉:这买回来的春联总比不上手写春联那样亲切质朴,那样更富有浓郁的`节日气息和古老的传统文化的芳香。时光走到今天,过年贴春联似乎已经淡出了年俗的范畴。临近春节,集市上卖春联的商户不似以前那么多了,走在村里的街道上,两边住户的门窗上十之八九没有贴春联,也不像以前过年那样贴满了福字或窗花,让这过年的气氛素淡了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物质的不断丰富,对于过年的热情逐渐消减,所以一些传统的过年的风俗也渐渐地被淡化了。而一些新的年文化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的年俗(如挂中国结,挂彩饰串灯等)。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贴春联也许和供灶王接财神这些年俗一样,慢慢的成为昨天的记忆了。

  中国人都是孔子的门徒,讲究礼仪,拜年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活动。记得小时候过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大家就相互拜年,到长辈和亲属家里,到邻居和朋友家里,说上几句吉祥话,唠唠家常,嗑点瓜子,啃几个冻梨(那时买不起水果),感觉特别的祥和美好,其乐融融。年三十开始,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大姑娘小伙子都去参加秧歌队,不计报酬,只图乐呵。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锣鼓喧天,唢呐悠扬,人们兴高采烈,笑语欢声。然而到了今天,再也看不到那样过年的热闹场面了,拜年这个词,更多的是从电视上或某些宣传活动中听到,感觉既温馨又陌生。是的,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网络拜年等等,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无法替代传统的拜年中所饱含的那种浓浓的亲情和纯朴的乡情,都无法展现中国人友善亲和的传统美德和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近些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风气(有人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春节期间愈加严重。各村屯的小卖店里,麻将并排,人声嘈杂,烟雾缭绕,荤的素的嬉笑怒骂声不绝于耳。有的人家几口人轮番上阵,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赢了欢天喜地,大吃大喝,输了垂头丧气,孩子吵,老婆怨,闹得朋友翻脸,邻里反目。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缺少健康的文化生活,更缺少类似文化大院那种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最好每个自然屯有一个文化大院)。所以闲下来的农民就依赖于麻将消磨时间,寻求刺激。我们的村民在平常日子里都能够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而在过年的麻将桌上却出手阔绰,一掷千金。辛苦忙碌了一年,适当的放松一下、豪气一把可以理解,但是弄得损伤了身体,影响了和睦,甚至背上经济负担就得不偿失了。正所谓丰富了物质,空虚了灵魂,懒惰了身体,匮乏了精神。

  春晚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失望(一己之见)。哈文弄了二年,把央视的舞台拆个稀巴烂,用新人,上档次,最后仍有那么多的人不买帐。换了冯小刚,除了布景等软件设施更加绚丽奢华,其内容也未见好到哪里去。我觉得,农民是春晚观众的主体,春晚要立足于农民观众的认知。乐,是春晚的主题,四个小时的晚会,只有四个小品,而且不是很搞笑,所谓的相声,完全是两个演员在那背台词,根本无笑可言。标新立异追求高雅无可厚非,但是有一条很重要,必须让观众看懂。五年前的奥运会,张艺谋弄来了沙拉布莱曼,奥运会是世界级的盛会,找个外国明星助阵情由可原。冯导大概是想和当年的张导较劲,也弄来个外国明星,但是她究竟唱的什么,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听不懂。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晚是中国人的文化大餐,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演绎界明星跻跻,弄个洋妞翻着洋语在台上扭捏作态(话有点粗俗),不管声音多么美妙,不论形式多么高雅,如果观众不理解,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还有一个李敏昊,韩国人,主持人报节目时介绍他如何如何帅气。如果只是因为他帅气,应当到选秀的舞台上展示,到春晚上得瑟就没有必要了。指望用外国人来拯救春晚的困局,博得观众的眼球,最终只会让春晚走投无路。

  又过了一年,又长了一岁。额头皱纹密布,鬓角白霜轻染,磨平了高傲的棱角,沉淀了浮躁的喧嚣,碾碎了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的轻狂,多了些红尘一梦命由天、竭虑殚精皆枉然的感慨。人说,五十而知天命。对于未来,依然安分守己,脚踏实地,恬静前行。对于自己的平凡,淡然一笑,心地坦然。

  最近从朋友那里看到一段话,感触颇深。人生的价值是一个最大的数字,其中身体健康是前面的1,人的事业、荣誉、地位、财富、家庭等等都是1后面的0,显然,0越多,数值就越大。但是一旦前面的1没有了,这个数字就真的成为零了。是的,只有保持住了身体的这个1,后面的0积多了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以一定要善待自己,让生命之树常绿。

  笑看经年遗远梦,轻吟平仄写桑田。也许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生活就是平淡而真实,日子就是简单而快乐。

【春节的专题文章】相关文章:

春节的文章01-06

关于春节的经典文章11-22

描写春节的文章05-02

关于春节的文章11-14

春节的文章精选15篇01-07

春节的文章15篇01-06

春节的文章(15篇)01-07

有关春节的名家文章05-02

名家写春节的文章05-02

春节品春联的文章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