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

时间:2022-05-09 19:18:06 灾害防范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虽然诡秘莫测,但总有端倪可察、征兆可觅。那么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供大家参阅!

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及自护自救逃生常识

  一、自然灾害安全防范

  (一)室内避雷

  1、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球形雷飘进室内。

  2、遇到雷雨现象,人不要站在灯泡下,应将家用电器的电源切断,以免损坏电器。

  3、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闭路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

  (二)户外避雷

  1、雷暴天气时,在户外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因为手机的电磁波也会引雷。同时打雷时严禁接近一些正在作业的电力设施。

  2、人乘坐在车内一般不会遭遇雷电袭击,但乘车遭遇打雷时千万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3、遇到突然的雷雨,当头发出现发硬竖起来,应该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同时将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4、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远。

  5、遇雷暴天气出门,最好穿胶鞋,这样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

  二、自护自救逃生常识

  1、楼房火场逃生常识

  (1)要镇静分析,不要盲目行动。要明确自己所在的楼层,要回忆楼梯和楼门的位置、走向;分析周围的火情,不要盲目开窗开门,不然会助长火势,也不要盲目乱跑,跳楼,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2)要选好逃生办法,不要惊慌失措。如必须从烟火中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脸,尤其是口鼻部,低姿行进,以免受呛窒息。如下楼虽已有火,但火势不大,就从楼梯冲出去。如楼梯坏了冲不出去,可利用房屋的老虎窗、阳台、水漏管、或用绳子(可用衣服或床上用品撕成系成绳索)系在牢固的门窗、重物上从窗口滑下。如果在二三层又无上述办法被迫跳楼的,也要向地位抛些棉被等物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朝下滑,以缩小下落高度并保证双脚落地。如果各种逃生路均被大火切断,应退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的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也可向窗外扔小东西、打手电以求救。

  2、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电梯,因为电梯井直通大楼各层,烟、热、或容易涌入,由于烟囱效应的作用乘客难以承受烟熏火烤,在高温下电梯会失控甚至变形,救火时,水容易流到电梯内在水渍的作用下,会造成触电的危险,乘客很容易被困在里面危及生命。

  如家用电器或燃气灶起火,应迅速关掉电源或炉灶开关,千万不能往电器、电线或燃气灶上泼水。

  3、人身着火自救常识

  如果身上着火,千万不能奔跑,否则会越烧越旺。可设法脱去衣帽,来不及可撕开扔掉。如再来不及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或跳到池塘、水池、小河中。倘其他人在场,可用湿麻袋、毯子等把人身上的火包起来,切不可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药剂会引起伤口感染。

  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增强防灾心理素质

  专家点评:

  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个体通常会出现恐惧、紧张、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冲动,这些反应是生物有机体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来避免并抗击外界对生命的威胁。但是负性情绪反应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再加上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激发极有可能造成比实际损失大得多的人为损失,“人祸”就会大过“天灾”。面对灾害事件,人们应该具有对自己心理进行调适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平时的锻炼。

  1、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时可能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避免进一步造成对困难的害怕,对紧张的恐惧,对自己已经出现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不要有过多的内疚,对他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也要给予一定的理解。

  2、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良好习惯或活动,比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性趣的一些小事情,在停工和停学期间最好避免让自己处于无所是事的状态,也要避免所有的行为活动和话题都围绕灾害。

  3、注意个人行为的社会效应,在言行方面应该更加慎重,尽可能考虑一下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免在无意之中助长和推动不良行为和风气,这是个体经历特殊考验走向成熟的一次锻炼机会,是社会责任感的基本体现。

  4、不要失去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和对社会、对政府的信心,与此同时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人士,在全社会汇聚形成一股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多多问候亲人、朋友和同事,情感支持会对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非常有效;主动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会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

  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自然灾害之后的传染病防治政策

  鉴于自然灾害对传染病发病的上述影响,自然灾害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应有与正常时期不同的特征,且防治的组织领导应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灾害时期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可将传染病控制工作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灾害前期

  我国是一个大国,一些地区为自然灾害的易发地区。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应有所准备,其中包括传染病防治工作。

  1、基本资料的积累。为灾害时期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应注重平时的基本资料的积累,包括人口资料、健康资料、传染病发病资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资料以及主要的动物宿主与媒介的分布资料等。

  2、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订。在一些易于受灾的地区、如地震活跃区,大江大河下游的低洼地区以及分洪区等,都应有灾害时期的紧急处置预案,其中也应包括传染病控制预案。预案应根据每个易受灾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防病重点。可供派入灾区的机动队伍的配置,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资、器材的储备地点与调配方案等,也应在预防中加以考虑。

  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可能受灾的地区制订预案,应根据一些典型地区制定出较为详细的预案,以作示范之用。

  3、机动防疫队准备。由于自然灾害的重点冲击,灾区内往往没有足够的卫生防疫和医疗力量以应对已发生的紧急情况。在突发性的灾害面前,已有的防疫队伍也往往陷于暂时的混乱与瘫痪状态。因此,当重大的自然自然灾害发生后,必须要派遣机动防疫队伍进入灾区支援疾病控制工作。

  4、针对一些易受灾地区,应定期对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进行训练,使其对主要机动方向的卫生和疾病情况,进入灾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机动队伍的人员也应及时得到补充和调整,使其随时处于能够应付突发事件的状态。

  (二)灾害冲击期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突然袭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展开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内,以紧急救护为目的派入灾区的医疗队,就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饮水消毒之地和预防与处理肠道传染病的药物,并注意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征兆,做出适当处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发流行。

  (三)灾害后期

  当灾区居民脱离险境,在安全的地点暂时居住下来时,就应系统地进行疾病防治工作:

  1、重建群众性疾病监测系统。

  由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抗灾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员的流动,平时建立起来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在灾后的初期常常处于瘫痪状态。因而,卫生管理部门及机动防疫队伍所要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应是对其进行整顿,并根据灾民聚居的情况重新建立疫情报告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并予以正确处理。监测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还应包括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居民临时住的及其附近的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

  2、重建安全饮水系统。

  由于引水系统的破坏对人群构成的威胁最为严重,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首先恢复并保障安全的饮用水供应。

  3、大力开展卫生运动。

  改善灾后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因此,当居民基本上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就应组织居民不断地改善住地的卫生条件,消除垃圾污物,定期喷洒杀虫剂以降低蚊、蝇密度,必要时进行灭鼠工作。

  在灾害过后开始重建时,也应在迁回原来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卫生条件。

  4、防止吸血昆虫的侵袭。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条件下,不可能将吸血昆虫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因此,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虫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办法,保护人群少受蚊虫等吸血昆虫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驱虫效果的植物熏杀和驱除蚊虫,并应尽可能地向灾区调入蚊帐和驱蚊剂等物资。

  5、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条件下,人口居住拥挤,人畜混杂等现象往往难于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因此,发现病人,及时正确的'隔离与处理是降低传染病的基本手段。

  有一些疾病,人类是唯一的传染源,如肝炎,疟疾等。因此,在灾区居民中应特别注意及时发现这类病人,并将其转送到具有隔离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治疗。

  另外,还有许多疾病不仅可发生在人类身上,动物也会成为这些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应注意对灾区的猪、牛、马、犬等家畜和家养动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钩端螺旋体、血吸虫病及乙型脑炎感染情况,并对成为传染源的动物及时进行处理。

  6、对外流的人群进行检诊。

  火灾发生后,会有大量的人群以从事劳务活动或探亲访友等形式离开灾区。因此,在灾区周围的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应特别加强对来自灾区的人口进行检诊,以便及时发现传染病的流行征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的地区,还应对这些外来人口进行免疫预防,以避免某些地方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四)后效应期

  当受灾人群迁回原来住地,开始在后重建工作,灾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便进入针对灾害后效应的阶段。

  1、对回乡人群进行检诊与免疫。

  在这个阶段,流出灾区的人口开始陆续回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到防止在回乡人群中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

  外出从事劳务工作的人员,可能进入一些地方病疫区,并在那里发生感染,有可能将疾病或疾病的宿主与媒介带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应在回乡人员中加强检诊,了解他们曾经到达过哪些地方病疫区(如鼠疫、布氏菌病、血吸虫病等),并针对这些可能的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患者应立即医治。

  在外地出生的婴儿往往对家乡的一些常见的疾病缺乏免疫力,因而应当加强对婴儿和儿童的检诊,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他们的疾病。

  由于对流动人口难以进行正常的计划免疫工作,在这些人群众往往会出现免疫空白,因此,对回乡人群及时进行追加免疫,是防止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措施。

  2、对灾区的重建和对疾病重新进行调查。

  自然灾害常能造成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人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污染区域扩大,并导致动物病的分布及流行强度的改变。因此,在灾后重建时期内,应当对这些疾病的分布重新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在重建过程中爆发流行。

  对灾区的家庭及个人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饮用水的清洁,有条件的要遵照救灾人员的指导,严格用药品消毒,没有条件的也要尽可能将水煮沸后在饮用,切不可因麻烦而随便引用已被污染的水。

  (2) 注意食品卫生,切忌进食一些来源不明的食物,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害。

  (3) 配合救灾人员做好灭蝇灭蚊灭鼠等工作,并以一切办法防止蚊虫叮咬。

  (4) 发现异常情况,如周围有人生病、发烧、患上皮肤病等,要立即向救灾人员或有关部门报告。

  (5) 尽可能避免多人同住一室,并尽可能避免与动物同宿,即使是自家的家禽家畜也不行。

  (6) 若非必要,在没有相关人员组织、指导的情况下不要任意搬迁。外出人员也不可因关心亲友安全而贸然进入灾区。

  灾后自来水等供应水中断,必须饮用地下水、消防用水等驻留水时,应注意确保饮用水安全。灾后如自来水供应中断应以饮用瓶装水为优先考虑,或至指定地点取水煮沸后饮用。

【自然灾害的安全措施】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计划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