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时间:2022-05-09 16:56:28 灾害防范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那么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自然灾害防范呢?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自然灾害防范,供大家参阅!

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工程建设的灾害防范措施知识

  电工程建设存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洪水、山火、雷击、暴风雪等。

  一、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相随,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对农田和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坏性极大,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

  泥石流预防措施: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应急要点: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跑至沟谷两侧山坡或向高地跑。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找寻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二、山火

  山火,又称林火、植被大火、草原大火或者灌木大火,是一种发生在林野难以控制的火情。通常是由闪电引起的。其他一些常见的原因有人类的粗心大意和故意纵火。

  山火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而山火发生的火源很充足,乔木、灌木、草本、枯枝落叶等都是产生山火的可燃物,而且非常丰富,这也是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的必要条件。二就是氧气,燃烧物必须有氧气的存在才能燃烧,氧气是可燃物的助燃气体,如果没有氧气,那么可燃物就不能燃烧,山火也就不会发生。三就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一定的温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当外界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大量水蒸气蒸发,温度上升,出现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开始着火的温度时,称为燃点。而温度到达燃点后不需要外界火源就可引起燃烧。当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山火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山火一旦发生就极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包括生命和财产安全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公司应积极配合地方责任部门做好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防火期内,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严禁野外私自用火。因施工需要,涉及在树丛、草场、灌木中进行动火作业的必须按规定办理动火安全许可证,要有专人负责,事先开好防火隔离带,准备扑火工具,有组织地在三级风以下的天气用火,严防失火。

  2、各种机动车辆,必须安设防火装置,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严防漏火、喷火和机车闸瓦脱落引起火灾。

  3、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和演练,保证人员具备灭火和逃生技能。

  4、做好高温天气监测预报工作,特别要做好高火险天气预报工作。可通过手机短信、广播通知或关注网络、电视部门等相关媒体的高温预警信息。

  山火逃生急救措施:一旦发现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使用点火器点迎面火,使新火头向大火头方向逆风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在控制线另侧一定要有巡护人员,以防飞火产生新火点。

  1、点火解围

  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点火器点顺风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紧贴湿土呼吸或用湿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强行顶风冲越火线

  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

  3、卧倒避烟(火)

  在点火解围来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

  4、快速转移

  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伤亡。

  三、暴风雪

  暴风雪是伴随寒潮或冷空气侵袭而产生的`。目前人类虽尚无法控制,但是减轻或避免它造成的危害还是可以实现的。其预防措施包括:

  1、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行人注意防寒防滑,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3、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加固现场脚手架,保证现场脚手架、塔吊、升降机等设备的安全状态。

  4、必要时停业,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安排合理的人员值班。

  5、水源根据气温不同采取不同处理办法。

  6、停电4小时以上必须把管线内的水放净,对于不能把水放净的管线要用压风机进行彻底吹扫,以确保管线不冻堵。

  7、对场区停工后及时进行断电,防止发生漏电和及引起火灾。

  四、雷击

  雷电能够对物体、建筑物、设施、人破坏或损坏,破坏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1、塔吊、脚手架必须要良好的接地。施工现场需要考虑防直击雷的部位首先是塔式起重机、缆机等高大机械设备及钢脚手架、在建工程金属结构等高架设施。塔吊,脚手架必须要良好的接地,以防施工期间遭受雷击。

  2、施工人员应掌握避雷的方法和技巧。为了减少施工现场雷击事件的发生,各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相关制度,施工现场应指定防雷安全负责人,开展防雷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的防雷装置宜向有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申请检测,切实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广泛开展防雷减灾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工地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防雷意识得到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防雷知识培训,加强被雷击后基本救护和自救知识的培训,增强救护和自救能力,减少伤亡事故。

  4、雷雨来临时应停止室外作业。派专人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明确本地是否有雷雨天气。当雷雨天气来临时施工单位要迅速撤离易受雷击的危险地带的施工人员,停止一切室外作业。

  5、制定和完善应急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制定和完善施工现场在雷电恶劣天气下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要给现场施工人员配备或指定防雷装置完善的紧急避雷场所,保障人员撤离后的人身安全。

  6、尽量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或使用电话上网,应拔掉电源和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

  7、不要在水边和洼地停留,切勿站在楼顶、山顶、或接近其他易导电的物体,应迅速到干燥的室内避雨,如找不到房子应就近到山间或山岩下避雨。

  8、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放在5m外的地方;在雷雨中不宜打伞,也不宜将羽毛球拍等扛在肩上。

  9、遇雷雨天气时,不要站着,应蹲下降低高度,同时两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

  10、不要站在大树下,不能用手摸扶大树,因为这时潮湿的树干已变成了一个引雷装置,再好离大树5m外。

  五、洪水

  (一)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防汛、设备安全及员工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组织指挥机构,在汛前加强防汛检查,开展落实防汛安全责任人、防汛队伍和安全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伍的建设。

  (3)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任务,对跨汛期施工的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级防洪应急方案,研究制订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主动应对大洪水。

  (5)物料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项目承建单位结合实际,储备必需的防汛物料,合理配置。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料,以应急需。

  (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防汛通信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站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7)防汛安全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时整改。

  (8)防汛日常管理工作加强防汛日常管理工作,按照规定逐项落实工作要求。

  (二)洪水预警

  (1)当即将出现洪水时,及时联络水文站做好洪水预报工作,跟踪分析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最新水情,及时向各级防汛组织机构报告水位、流量的实测情况和洪水走势,为预警提供依据。

  (2)各级防汛组织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确定洪水预警区域、级别和洪水信息发布范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山洪灾害预警

  (1)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方,应密切联系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

  (2)凡有山洪灾害的地方,有关单位应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划分并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四)山洪灾害易发区应落实观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报警,实现快速转移,并报上级防汛组织机构,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校园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工作措施

  为更好地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防灾方针,共同做好学校预防自然灾害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以下工作。

  一、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社会各级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工作措施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息的同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气象警报,并用手机短信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至用户,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从而解决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5: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战略措施6: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异很大,防灾减灾的重点、措施也不同,如对台风灾害,重点是防御强风、暴雨、高潮位对沿海船只、沿海居民的影响,强雾、雪灾则对航空、交通运输形成很大影响,沙尘暴灾害主要影响空气质量.根据不同灾种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征,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对暴雨洪涝灾害,根据雨情发展,及时转移滞洪区、泄洪区人员、财产,及时转移城市低洼危险地带以及危房居民,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浓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机场、高速公路、航运采取停运、封闭措施,交通驾驶人员控制速度,确保安全,居民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

  雪灾发生时,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必要时关闭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驾驶人员小心驾驶,防范道路结冰影响.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力助减灾

  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雾等作业,可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自然灾害安全措施】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计划范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