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杂感为题目的随笔

时间:2018-05-25 08:26:16 随笔 我要投稿

以读书杂感为题目的随笔

  高考过后好久没写过一篇真正的作文了,不是没打算写,而是没一篇真正完成的。近来闲着无事,索性写写读书这个无趣的话题,免得以后提笔难成文了。

以读书杂感为题目的随笔

  我害怕感染太多世俗的浮躁,于是我把极多的时间用在了看书上,把自己致于一个虚无的精神世界,其实这也未尝不好,人世的纷繁复杂总归是无法看透。但书不一样,读一本书,体味别人的人生,你总能做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此看的透彻,想的明白。

  心烦时看看书,安静时看看书,无所事事时看看书,焦躁不安时看看书,这都能让我们心境平静空灵。书看多了,就总会不由自主的模仿主人公无瑕的一面,对于主人公的处事方式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点评,很多时候当在现实中遇到某种类似的问题时,你就会觉得似曾相识,处理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这也算是读书的一种重要好处吧!

  上大学前一直忙于应接不暇的各种考试,虽说也读了不少书,大都囫囵吞枣,没好好体会书的内容,也少有思考。高考过罢,这似乎是对思想的一种解放,没有太大压力,没有必不可少的目标,手头空闲,思想也很空闲,于是就读书。

  在大学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路遥的《人生》,不长,几个小时就结束了,不过给我的感触却是挺持久的,即为主人翁高加林奋斗人生而敬佩,也为他对刘巧珍的舍弃而有所气愤,但仔细想想这又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最重要还是因为高加林的性格,,他是个很有追求的青年,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走的很辉煌。但这种追求放在了感情上就成了一种羁绊,他追求更好,所以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始终满足不了他这个知识分子的要求,,于是他开始了更高的追求。当他再次从城市回到农村,不可能再无爬起时,他才明白巧珍才是他的真爱,但错过就意味着失去。加林就这样辉煌的走出了黄土地,最后又回归于黄土地。

  读完这本书,我尤其记住了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作家柳青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加林的故事虽然不会发生在我们的.时代,但他对未来的追求确实值得我们敬仰。

  我大学读的第二本是路遥《平凡的世界》,是篇百万长篇,那段时间我读的如饥似渴,几乎上课都迷上了,这本书文辞说不上华丽,也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只是水到渠成的构思,流畅自然的情节,故事如同书名一样平凡。平凡的人生,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经历,但读起来总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触动,可能缘于主人翁孙少平对生活不屈不挠的态度吧!我还依稀记得他写给他妹妹的信中这样写到“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的生活意义。”这算是孙少平对自己人生的理解了。

  我们无法评论这本书是部正剧还是部悲剧:单论孙少平的感情,算是催人泪下的悲剧了,孙少平不像他哥哥孙少安那样屈服于现实的压力放弃两情相悦的真爱,而是大胆的追求,这点儿颇具现在人的口味,他确实也的到了真爱,为了缩小门户的差别,他努力奋斗,然而在他成功的当口,真爱消失了————女友为救人牺牲了。这种打击可想而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孙少平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没有倒下,甚至稍大的反常现象都没有,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一本武侠小说上看到的一句话“当离别成为一种结局,当痛苦起程为宿命,除了望前走今后的路,我,还能做些什么?”这种对命运的无奈深深的折磨着少平,但生活依旧得继续,人生的路上我们还不能就此止步,少平还得继续着以前的生活。我很喜欢少平这个角色,这算是个近乎完美的青年,无论生活还是感情都是极值得每一代年轻人学习。

  后来也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新概念作文类的,90后的文笔,文字很犀利,又很有新鲜感,都是些以前从未见过的表达,像“荒芜的心情”、“兵荒马乱的高三”、“风干的记忆”…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搭配,恰恰表达出了一种很准确的感受。这些很适合90后的我们阅读,语言的巧妙搭配,文字精准的应用,用福楼拜的话就是“你要想表达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唯一的动词,你要想描述一件事物就要找到那唯一的形容词”,90后的文字控们似乎很重视这一点的把握。每一代都有一代特殊的风格,可能90后就适合这样的风格吧!我也经常尝试这种文字巧妙的把握,可惜还是书读少了,这种灵感对我来说却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了,偶尔脑海中蹦出那么一两句,就连忙记下来,生怕一转身就又丢的无影无踪了。

【以读书杂感为题目的随笔】相关文章:

1.以这个暑假为题目的随笔

2.以柒月为题目的随笔

3.以那个她为题目的随笔

4.以回望曾经为题目的随笔

5.以夜茶为题目的随笔散文

6.以懒散为题的随笔

7.以劳动为题的随笔

8.以儿子的事情为题目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