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

时间:2022-12-09 09:23:0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在我国高职大学生当中,贫困学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在生活学习中都能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他们的精神面貌,还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偏执心理以及人格的不健全。而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具有积极的观念,就会具备比一般人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并且在面对压力、损失时也会更加淡定和轻松,就算是处于再差的社会环境也可以应对自如。而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组织系统、积极人格特质就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三个内容。所以,高职学院对贫困学生不能仅仅进行经济救助,还应该提供心理救助,而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怎样展开,就是我们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进行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简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

  1 贫困生的异常心理

  1.1 焦虑过多

  人们在预感到会出现不利情景时产生的一种综合情绪体验就是焦虑,其中包括不安、恐惧、紧张、担忧等等,焦虑是一种非常不愉快的情感体验。而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在贫困生当中存在焦虑倾向的学生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二,并且在焦虑水平上,贫困和非贫困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贫困生的焦虑来自几个方面,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校,还有的来自社会。来自学校的焦虑是因为贫困生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发展,会参加很多的活动,加入很多的社团,但是贫困生一般都会勤工俭学以减轻经济压力,还要好好学习以减轻学业压力,所以很难平衡好几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焦虑心理。来自家庭的焦虑一般都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在压力下就更想在学业上好好表现,但是却不一定能实现,从而产生焦虑心理。来自社会的焦虑则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上,通常贫困生都是肩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为了更早地分担家庭的重担,贫困生都是希望尽早顺利就业,由于家庭条件所限,贫困生的人脉资源、就业经费都很缺乏,就业困难就会很大。在遭遇多次失败之后,贫困生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失落感,焦虑心理也就随之产生。

  1.2 盲目的自尊

  有些贫困生因为自己寒酸的外表和贫寒的家境而自卑,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尊心,甚至是虚荣心,在和老师、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过度敏感,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甚至认为这种帮助侮辱了他的人格。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有虚荣的表现,比如在生活费并不充足的情况下,节衣缩食购买一些昂贵的名牌服装,为了在他人面前证明自己并不寒酸。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缩小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融入同学们当中。但是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了贫困生脆弱的内心,需要得到关心和呵护。

  1.3 恋爱困惑

  到了大学之后,同学们都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之间因为各自家庭经济情况的较大区别,在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上都会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在学生恋爱之后,就会产生很多的恋爱困惑。贫困大学生通常因为生活费的不充足,就不能通过物质方面来表现和装饰自己,比如,贫困的男生没有多余的钱买礼物来讨异性的欢心,而女生则是没有钱来买好看的衣服和化妆品。因此,一些贫困学生处在恋爱的矛盾困惑中,难免会在恋爱中遭遇挫折和失败,这样就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造成贫困生不敢再去追求爱情,甚至会回避与异性交往。

  1.4 不良的人际关系

  通常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人际交往范围都很狭窄,对人际关系也都很敏感,只能被动进行人际交往。通过相关调查显示,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贫困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和同学们相处,而百分之三十二的贫困学生则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往。因为存在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一些贫困生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施舍,所以在内心深处就设置了一道屏障来防御别人。而有些贫困生因为害怕自己的家庭情况被别人问及和了解,就会尽量回避和别人的交流。与此同时,贫困生在其他学生的眼中,通常都被标签化了,认为贫困生都是敏感自我、肤浅无知、羞怯懦弱的。通过这种标签的长期影响,贫困生也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认识,从而逐渐失去自信心,不愿意甚至是不敢在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出来,逐渐失去和人交往的兴趣和信心,最终导致自我封闭。而这样更加强化了关于贫困生肤浅、羞怯、敏感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使别人对贫困生的偏见加深,更加排斥他们。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贫困生受到排斥,变成了一个更加孤立的群体。

  2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预防是一种措施,是为了尽早了解问题从而减少问题可能会造成的消极后果或者是为了避免问题的发生而采取的措施,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出的一项理论。促进健康就是指通过个体能力的增强,使他们在生活中自觉采取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风格。也就是说,为了使个体保持心理健康,预防和促进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个体的发展,促进健康更加有效。而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高职贫困生,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努力学习并且发展自我,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想提高高职贫困生的整体素质,发挥贫困学生的个体潜能,只关注他们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

  只有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产生足够的活力以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这是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程度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相较而言,较低层次的一些需要(如安全、生理等方面)受到贫困的影响会更加直接和容易。但是,马洛斯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各种需要的激励,而个人差异会影响到人的层次需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产生变化。虽然并没有很多贫困对个体心理积极影响的实证研究,但是有些研究显示,贫困可以使个体产生一些优秀品质,使他们学会怎样积极、成熟地面对贫困的状况,保留一些传统美德,如吃苦耐劳、奋发图强、明辨是非、勤俭节约等。所以,对高职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注重团体教育

  我们根据贫困生群体的一些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形式,让他们能够认识自己、调节情绪、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这种形式就是团体教育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行为上的问题,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有效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进行全面、和谐及充分的发展,这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并且这也为贫困学生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引导,有效激发了他们的生活动力,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项议题。

  3.2 注重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制造机会鼓励其他同学主动走近贫困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且了解他们的生活。还应该鼓励贫困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其他同学积极交流和互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群体活动,缓解他们的压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悦纳感和人际交往的自信心。要理解、包容和接纳贫困生的一些缺点;肯定、赏识和赞扬他们的优秀品质。

  3.3 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积极的人格品质是由积极的体验形成的,而积极体验则是在积极的环境中产生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比起心理问题的解决,帮助人养成积极的品质更加重要,积极人格品质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对美的欣赏、公平、好学、感恩和宽恕等等,必须具备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心态才能拥有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所以,对贫困生加以必要培养,就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家庭贫困是现实,但是这种困难并不是由他们造成的,所以不需要为了这些问题而自卑,也不需要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的困难,相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此外,要让贫困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让他们学会感恩,克服自卑感,积极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从而使自己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简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05-11

家园合作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论文05-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教育论文04-03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05-11

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论文04-1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4-0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论文04-12

浅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论文05-1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论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