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及改善方案论文

时间:2022-12-09 09:34:4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及改善方案论文

  随着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和资金投入的增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绝大多数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了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也都得到明显提升。但由于人手不足、精力所限、行政关系不畅等因素,院级层面有力开展,系部根基环节却相对薄弱,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成效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局面。

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及改善方案论文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二)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积极引导,使辅导员、心理委员“动”起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内容庞杂,仅依靠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系(部)成长辅导室的专职教师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制度的规约,考核的激励和引导,使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关系密切,更容易了解学生情况,发现和掌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情况能进行长期细致的心理疏通与辅导,能在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还能与任课老师、家长联手协作。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一分子,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外,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心理委员去付诸实施。考核过程中,让辅导员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情况负全责,并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记分奖惩(记分与评优、评先、待遇相挂钩)。由于辅导员对学生有很多奖惩权,在学生中的权威比较强,这样的考核既没有太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又能使院心理健康中心安排的工作很容易实现。辅导员和心理委员“动起来”(心理委员每班1~2名)以后,就可以有效破解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庞杂、人手少的难题,这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成效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及改善方案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论文04-1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论文04-01

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3-2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分析论文05-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04-01

职教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05-12

简析当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分析论文05-12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05-11

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工作报告04-03